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400-023-1785

微信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在线客服

顶部

切换栏目
选择分类
单招政策
考试科目
考试大纲
招生简章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招生计划
招生院校
历年试题
分数线
成绩查询
报考流程
单招培训
开班公告
选择地区
重庆专高职分类
云南专单招
河南专单招
河北专单招
点击筛选
取消筛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单招资讯 > 正文

趋势!各地大力度撤销停招热门专业!

2024-12-03
来源:好老师升学帮
阅读 1787
导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23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正式公布,标志着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根据该方案,到2025年,全国高校将对约20%的学科专业布点进行优化调整。


严控重复设置“过热”专业

随着《改革方案》的发布,各省也相继推出了关于高校专业调整的具体文件,并制定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在2023年度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中,多地明确支持设立一批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同时对部分已经在全省范围内设置较多的专业进行严格控制,以避免“过热”专业的过度增加。

例如,四川省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碳中和、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专业,但严格限制艺术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专业的新增布点。江西省支持高校在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设立急需的紧缺专业,但对于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原则上不予申报。

福建省则支持增设应用学科专业,但对近三年就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专业,以及布点数已超过全省本科高校数50%的专业,禁止继续增设。根据该省公布的高布点数量专业名单,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2个专业被列入限制范围。

此外,一些地区也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相关指导意见。福建省明确表示将谨慎增加布点较多且规模较大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等14个专业。山东省则严格控制新增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21个需求饱和、规模庞大的高职教育专业。


图片




多地给教育类专业“降温”

近年来,各省对高校新增专业的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尤其是在艺术类和教育类专业的设置上。自2021年起,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严格控制艺术类专业的增设。

而2023年,多个省份也开始对教育类专业的新增进行限制,特别是在“从教热”引发“师范热”的背景下,多地主动采取措施“降温”教育类专业的设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7月,四川省教育厅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严格控制教育学专业的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设立教育类专业。

同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包括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在内的教育类专业将严格控制新增。11月,山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和调整师范类专业的布局。

在职业教育领域,2023年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原则上暂停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的备案和审批结果。在此次申请的新设专业中,教育类专业数量减少,较2022年和2021年分别减少了77个和104个。经过审核后,有112个教育类专业申请未通过,占比高达45%,比202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图片


中小学教师岗面临过剩风险

近年来,教育学类专业的热度似乎已经接近饱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教育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从2017年的14.19万人,增至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间增长了30%;普通专科院校的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毕业生也从2017年的36.20万人,增至2021年的48.62万人,增长幅度为34%。

与从事教育工作直接相关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人数也在持续增长。普通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从2017年的38.96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2.67万人,增长了近10%。普通专科院校的师范毕业生从2017年的22.8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29.81万人(2021年无相关数据),四年间增长了6.96万人,涨幅达到30%。

图片

图片



随着我国新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公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幼儿园、小学的生存问题以及未来中学和大学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副教授乔锦忠曾带领团队通过模型预测了2020至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数量将在2024年达到约1.46亿的峰值后,开始加速下降。他指出,学龄人口减少势必会影响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的生存,并且随着学校数量的减少,教师的配置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根据他的预测,2035年全国将出现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的过剩,尤其是小学教师需求过剩,而初中教师则呈现先短缺后过剩的趋势。

这意味着,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岗位将趋于饱和,从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根据2023年6月发布的《2023中国本科/高职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虽然教育行业依然是主要的吸纳毕业生领域之一,但其吸纳能力近年来有所减弱,可能与“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关。与此同时,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变化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需要随之调整。

为了应对新生人口下降的挑战,一些省份已经开始进行提前布局。比如,湖南省教育厅在2023年1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根据未来5至10年的学龄人口变化,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调整方案,并提到要“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

乔锦忠建议,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教师过剩问题,未来应适度减少师范类高职院校的招生,同时保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他还指出,当前的师资供给存在结构性缺编,尤其是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较为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领域的教师仍然短缺。因此,他建议高校在教育人才培养上,增加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的招生,减少文化科目的招生计划。

例如,福建省已在《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加强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特殊教育等中小学紧缺学科的师资培养。这表明,各地高校在调整教育类学科和专业设置时,不仅仅是简单地限制新增数量或规模,更要根据当地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来优化培养结构。


推荐专题
留言咨询
* 姓名
* 手机
* 所在学校